醫學科普
腳氣真的是“不治之癥”嗎?
發表者:吳偉偉 332人已讀
常常在門診中聽到患者抱怨:“腳氣怎么這么難治,用過不少藥,老是反反復復,感覺都成了不治之癥了”。
而在皮膚科醫生的眼中,腳氣似乎不應該那么難治,用上抗真菌藥物那應該是藥到病除。醫生和患者對于腳氣治療效果的認知似乎天壤之別,那么,導致這種認識偏差原因何在呢?
原因一:腳氣診斷錯誤
大家對于足部皮膚病最熟悉的莫過于是腳氣了,但常見的足部皮膚病還有很多,不僅僅是腳氣?;颊叱3谧悴砍霈F皮疹后想當然的認為是腳氣,并圖方便到藥店自購抗真菌藥物外用。疾病診斷錯誤導致錯誤用藥的情況下,治療效果可想而知。
原因二:腳氣診斷正確,但藥物使用錯誤
這種情況也常常發生于圖方便自購藥物的情況下,最常購買的藥物包括復方酮康唑軟膏、曲咪新軟膏、順峰康王軟膏等,甚至是打著中藥苗藥等旗號的消字號產品。復方酮康唑軟膏、曲咪新軟膏、順峰康王軟膏等是激素類藥物與抗真菌藥物的復方制劑,對于腳氣初期治療效果明顯,可達到快速止癢及短期內皮損消退的效果。但此類藥物中所含有的激素對局部皮膚形成抗炎作用的同時,也會形成局部免疫抑制,反而會促進真菌的生長繁殖,易導致病情再發。
但患者并不覺得腳氣復發是外用藥物所致,因此一旦復發就再次使用此類藥物進行治療,從而導致病情反復頑固難治。
原因三:足癬診斷+藥物使用正確,但療程不足或使用方法不當
曾有學者專門對足癬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過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患者每次外用藥物最長14天,最短3天[1]。而手癬和足癬診療指南(2017修訂版)中對于外用咪唑類抗真菌藥物建議療程為4周,丙烯胺類抗真菌藥物建議療程為2-4周[2]。因此我國絕大多數腳氣患者明顯存在外用藥物治療療程不足的情況,從而導致病情無法徹底治愈,反復發作。
不同類型的腳氣需使用對應的抗真菌藥物劑型:水皰型應選擇無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劑型;間擦糜爛型則先以溫和的糊劑或粉劑使局部收斂干燥后,再使用乳膏等劑型;鱗屑角化型可選擇乳膏、軟膏等劑型,必要可聯用角質剝脫劑,如水楊酸等[2]。使用正確劑型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使用不當則是事倍功半。
原因四:腳氣治療痊愈,但病情出現再發
出現腳氣再發常常與以下因素相關:
1. 自身其它部位存在真菌感染。研究發現,足癬常常合并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,最常見合并甲真菌病36.2%,其次合并手癬11.7%、股癬11.0%及體癬3.1%[1]。雖然足癬經過規范治療得以痊愈,但未經治愈的其它部位真菌感染可能成為足癬反復發作的感染源。
1. 家庭成員以及寵物患有真菌感染性皮膚病。有研究報道29.5%的腳氣患者家庭成員中有類似疾病患者,腳氣最多,其次為甲真菌病[1]。寵物日益成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成員,寵物皮毛真菌感染較為隱匿,不易察覺。因此患病的家庭成員以及寵物常常成為容易忽視的傳染源。
2. 不良的生活習慣。有調查研究發現23.8%的患者與家人共用拖鞋[1]。腳氣治療期間和治療后僅少數患者消毒鞋子(9.3%)和襪子(12.8%)[1]。與患者共用日常生活物品,如浴盆、毛巾、拖鞋等,可導致交叉感染發生?;颊呋疾r所穿的鞋襪及洗浴用的毛巾可能殘留有真菌,如果鞋襪未經徹底消毒,再次使用就存在再次感染真菌的風險。足部多汗和常穿不透氣的鞋常常是腳氣反復發作的重要誘發因素。
4. 基礎疾病和藥物因素。糖尿病患者皮膚容易繼發腳氣發生。足部皮膚疾病長期反復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常常繼發腳氣發生。長期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可導致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,容易導致全身皮膚黏膜出現真菌感染性皮膚病。
當我們了解了以上腳氣反復發作頑固難治的真正原因后,針對原因作出針對性處置,腳氣將不再是“不治之癥”。一旦出現足部皮膚癥狀,及時到正規醫院皮膚科醫生處就診,完善檢查,明確診斷,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,避免和減少再發因素,從而達到腳氣痊愈,不再復發的目標。
參考文獻
[1]王愛平,高露娟,席麗艷,李鐵男,段逸群,易順強,劉衛兵, 王秀麗,王桂芝,許愛娥,溫海,李若瑜. 足癬患者治療現狀調查.中國真菌學雜志, 2014,(6):335-338.
[2]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真菌學組,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真菌亞專業委員會,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分會真菌學組.手癬和足癬診療指南(2017修訂版).中國真菌學雜志, 2017, 12(6):321-324.
本文是吳偉偉醫生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。
發表于:2020-12-15 11:29
相關文章